德國工匠精神會給中國制造業帶來顛覆改變
發布日期:2015-05-11
德國人可以花幾十年的時間去培養或成為一名工匠,中國企業對職工培訓和教育的方式比較落后,主要運用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方式,對中國來說培育工匠精神是一個長期的過程。
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時說,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、柔性化生產,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增品種、提品質、創品牌。北京經濟學者3月6日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指出,這是“工匠精神”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,將給中國制造業帶來顛覆式轉型。
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趙俊杰認為:“中國在低端和高端制造業都具備了相當的競爭力,而龐大的中端制造業恰恰缺少的是精湛的工藝和實干精神,像是魯班一樣的工匠。”
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工匠精神是在中國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,供給側強調新供給、新產品,工匠精神是“中國智造”的靈魂。
德國“工匠精神”會給中國制造業帶來顛覆性改變
“工匠精神是幫助德國在經濟危機和現在保持經濟增長的有力后盾。”李錦說,德國產品的質量和精美度被世界所公認,同時也是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的差距所在。
趙俊杰認為,“工匠精神”在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出現,體現出中國政府開闊的眼界。“歐洲發達國家同中國比起來多的不是坐而論道者,更多的是實踐家,德國等國家制造業的工藝才會如此之高。”趙俊杰表示,德國“工業4.0”和“中國制造2025”有許多可互相借鑒和對接的地方,工匠精神是一種內涵的學習。
李錦指出,德國也有供給側改革,在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的同時,德國更加注重生產力的經營方式。他說:“德國有大量的中小企業,企業的增長模式和職工的培訓模式都很獨特,尤其后者為世界稱道。”
李錦表示,工匠精神對于進入機器工業時代的中國來說尤為重要,或將為中國制造業帶來顛覆式的轉型。 (來源:海外網)